在课堂,书本是孩子们的世界;走出去,世界是孩子的书本。今年4月下旬,M6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两校区七八年级共1000余名师生带着各自的研究课题,展开了一次精彩的研学之旅。七年级以博物馆课程为主,八年级以都江堰-青城山课程为主。让我们跟随各个课题小组的脚步,一起回顾七初“行走的课堂”的精彩瞬间吧。
聚落发展研究
“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聚落的发展研究课题组走进明月村,探索聚落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入明月村了解聚落的人文特点。
非遗传承人讲述扎染知识、与同学们互动共识扎染之内涵。
大家动手制作扎染小方巾,感受扎染之乐趣。同样的方法却有独一无二的图案,正是初次体验扎染的魅力所在。
体验明月村的茶农采茶、炒茶全过程,用体验带动思考。
同学们采用随机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了解明月村的产业结构、收入来源等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内容。
穿越汉唐
春雨如酥,雨伞撑开了穿越汉唐的行走之路。本次研学一共去了四个地点——四川省博物馆、蜀锦织绣博物馆、隋唐窑址博物馆和成都漆器厂。孩子们所学甚多,期待他们在结题报告中的表现!
汉俑、汉画像砖艺术研究
古有诗圣于蜀留下诗篇万千,今有民谣青年将成都谱曲成歌。自古成都便是乐观豁达的天府之国,汉俑及汉画像砖艺术研究课题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成都博物馆,分别从建筑、服饰、动态、内容、表情等角度对汉俑、汉画像砖进行观察研究,通过写生触摸巴蜀的人文历史,从艺术的角度体会汉代蜀民繁荣富足的生活,以及天府文化乐观豁达、热烈烂漫的精神传承。
中国武术兵道
武术兵道课程来到了眉山三苏祠,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老师亲自给同学们讲解了“是父是子”。千百年来,读书正业、孝慈人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三苏家训家风源远流长。下午,同学们来到了眉山武术俱乐部、眉山市散打队、眉山市拳击队训练基地,双方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武术交流,收获满满。
古今时代变迁中的职业探索
“古今时代变迁中的职业探索”课题的同学们分组前往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透过古朴、厚重的文物,探寻成都这座城市在时代变迁中职业的繁荣与兴衰;深入考古现场遗址,穿梭于文物之间,跨越千年时光;通过陶器、玉器、金器、青铜器,感受古蜀人民的文明与智慧。
向世界介绍三星堆
“向世界介绍三星堆”课题前往了三星堆博物馆。刚进入展厅,仿佛穿越到了古蜀国一般,许许多多奇异的文物映入眼帘:象征着权力的金杖,金杖上的鱼鸟花纹犹如款时空对话;纵目青铜面具,传递着古蜀人“千里眼顺丰耳”的美好愿望;青铜大立人,展示了古蜀国生米的祭祀与独特的艺术审美;各种各样的祭祀面具,酒器,表现了古蜀人对祖先和神明的尊重。同学们观赏到了6件国宝级文物,体会到了古蜀文明的风采,也丰富了自己的见闻!作为四川人,我们为古蜀人们的智慧感到自豪。
“三星堆”博物馆课程
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在专业导游和课题辅导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进行了妙趣横生的研学体验之旅。在模拟考古发掘区,同学们学习了田野考古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在室内体验区,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了“范铸法”这种青铜器制作手艺以及古蜀玉器的加工工艺。在复原的古蜀村落中,大家通过详细参观体验了三星堆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老师们悉心讲解,同学们积极学习,热切讨论,大半天的时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仿佛转瞬即逝。窗外细雨霏霏,但大家都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实地考察及实践操作加深了对课题的学习和理解,获益匪浅!
传诗圣薪火,续少陵文脉
遥想当年,杜甫客至,结庐而居。而今微雨鹭飞,同学们漫步草堂,大雅堂前慕先贤,花径缘客留倩影,围绕诗圣开展了诗配画、诗配乐朗诵活动。返程前,当同学们回想茅屋的竹泥笆墙,白茅屋顶,无不为杜甫艰难处境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胸怀所感动,集体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束了短暂但意蕴颇丰的研学之旅。
苏轼人格初探
“苏轼人格初探”研学小组来到眉山市三苏祠开展“感受三苏文化 初探苏轼人格”研学活动。同学们一路看一路听,学习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政德政绩和家教家风。苏东坡“读书正业、慈孝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精神,“问计民生、扶危济世、科学施政、造福一方”的初心和使命深深烙在了每个青少年心中。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文明研究
同学们来到的第一个研学地点是成都市大气研究所。成都大气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为七初学子的到来做了精心而充分地准备。活动专业而有趣。
第二站,大家来到的是成都市净水模板工程——成都市活水公园。同学们通过展厅提供的信息了解成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三位老师结合实地向同学们讲解了活水公园的净水原理及活水公园的生态价值。
第三站,同学们参观了成都龙泉万兴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这里同学们整体了解成都市城市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然后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摩万兴垃圾处理厂如何“变废为宝”的过程。
通过此次研学获得了丰富多样的专业知识,同学们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获取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大熊猫生存现状及生活环境研究
同学们来到熊猫谷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大熊猫的习性,生存环境,历史和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下午,大家分小组研究课题,拍摄并记录,主要研究方向有大熊猫食性、放归、繁殖以及环境影响。大家通过观察、请教专业人员、实践等方式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成果梳理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探索图形对称之美——走进中国古文物(1、2组)
为探索中国古文物,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图形对称之美,课题组师生前往三星堆博物馆进行研学。同学们参观了青铜馆、文物修复馆、综合馆等,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物蕴含的对称轴之美,还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成长。
探索图形对称之美——走进中国古文物(3组)
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研究博物馆中的轴对称之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错的。成都的雨总是淅淅沥沥地染着美如画般的天府山水,织出巴蜀大地的神秘古国——金沙。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博物馆并了解了金沙的历史,制作了尺规并应用,实地考察了轴对称文物。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课题的同学们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在指导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利用三角形探究了全等测距法。同学们先制作游标卡尺,再插标志杆,构造全等三角形,最后开始测量。用实践操作来深度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意义和作用。
苏东坡的精神底色——苏东坡与美食
细雨微风夏景浓,心怀崇敬近偶像。妙语讲解,历史现实,际遇坎坷,豁达乐观,同学们走进偶像的世界;大祭堂前,献花、击鼓、颂祭文、祭拜,队伍整齐,过程流畅,七初学习风范引来赞叹;三苏书院,知行合一,实践“活字拓片”,活字印刷,传承文化;拓片体验,书香四溢。三苏祠门,苏轼像前,七锦学子,留言风范,带走感悟;研学路上,成长渐佳。
苏东坡的精神底色——苏东坡的人生经历
同学们参观了来凤轩、养气祠堂等与苏氏三父子密切相关的建筑,体验了活字印刷和拓印的技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勤劳。三苏的肉体也许在他们的陵墓中被蝼蚁啃为了尘土,可他们的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都不曾被磨灭。后人为他们盖起祠堂,以此祭奠他们为诗词文赋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天下百姓那永恒不变的关心。
苏东坡的精神底色——苏东坡的作品
同学们来到三苏祠,探寻苏东坡作品背后的精神底色。三苏祠是典型的文人园林。规模小而精,植物是园子的灵魂。一进园子,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傲然挺立,好似苏氏兄弟。烟雨濛濛中,园子里的那一尊东坡的雕塑,席地而坐,神态稳健,甚至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感。仿佛间,我们也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千年前那位批蓑戴笠、“竹杖芒鞋”、乐观旷达、胸怀天下的智者。
让世界听我说中国文物
研学前,同学们根据课题内容做了分工和准备工作,如资料查询、素材拍摄记录、文物绘制、作品讲解等。来到金沙遗址,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同学们了解到了古蜀国的文明历史以及丰富的文物。特别是当看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金箔”原件,同学们都感到非常自豪。大家根据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文物绘制,用绘画的形式将所见所闻与所感所获展现在纸上,并面向游客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绘声绘色地讲解。返程中,同学们们欣喜地表达着自己的收获与感想,缤纷多彩的研学之旅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
食味人间——餐桌上的文化之旅
“食味人间——餐桌上的文化之旅”课题组师生们研学第一站来到了成都博物馆。在民俗馆里,感知时光更迭,聆听、观察、感悟、体味成都饮食文化的魅力;研学之行的第二站,伴随着斜风细雨,来到了千年水码头,古镇黄龙溪,走街串巷,去探寻老成都的味道。在观察、体验美食中,同学们感受成都人民特有的酸甜苦辣,感悟天府人文的传承与创想。
探秘智慧农业“黑科技”
探秘智慧农业“黑科技”课题组来到了天府农博园。在田地里,观察基因彩色油菜花;到渔光一体农业基地,了解太阳能发电与高密度养鱼一体化模式;在农业历史博物馆,对比远古与现代的农业。
在“天府魔方”,同学们看到了并了解了全自动化农业,数控节能化植物种植,智慧农业互联网,LED人工光植物农场,微微透明农场——使用可呼吸纳米膜,有防虫,防止植物停止呼吸作用的效果。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巨大变革。
古蜀青铜时代美学研究
课题组师生来到了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三星堆博物馆,对三星堆进行深入研究。同学们首先进入了综合馆,馆中的陶镂空圈足器制作工艺十分精美,一个陶器烧制了两种不同的颜色,花纹刻画方法独特。之后,来到修复馆,修复馆内的修复设备精良,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字化考古的严谨缜密。最后我们来到了青铜馆,青铜神坛制作独特,其上面的纹路清晰刻画细致入微,整体造型让同学们对三星文化有了更震撼的感受。
探索古代体育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同学们了解到了弓箭的由来、弓箭的历史、弓箭射艺文化、古代弓箭名人和名事,五千年弓箭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等等,学习了射箭基本动作。射箭时,大家分小组行,每位组员都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不仅感受到了射箭的有趣、刺激,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挽弓饱满,落箭精彩。
非遗传承——校园川剧创编研究
为了探索太阳神鸟图腾的秘密,课题组同学们来到了金沙遗址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收集素材。下午走进梅花剧社,通过实地参观、观看演出等方式探索川剧变脸的奥秘。通过一天的探究,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古蜀文化的奥秘,也近距离体验了地方戏曲的魅力。同学们对接下来的校园川剧创编充满了信心。
都江堰灌区水质变化分析和水质保护策略
碧水潺潺,春风同行,同学们在老师实地讲解中感受都江堰的千年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治水智慧。通过自制取水器,同学们完成了都江堰上游取水,对其进行了检测分析,随后抵达下游双流区环保局江安河水质监测站提取数据,并赴双流公兴(中电子)再生水厂了解污水处理步骤流程,提取下游水样。同学们在对比研究上、下游水质变化中,积极思考水质变化的原因及水质保护策略。
江育锦城,水润天府
“浣花溪水水西头,春江一曲抱村流”。课题组师生早上先到浣花溪公园体验诗歌文化,领略自然雅致的景观。同学们提前准备好了采访提纲,向游客们了解成都公园城市创建对市民的影响,收获颇丰。下午,同学们来到天府公园,现代化的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的设计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治水兴城的成都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更加立体。
“问道”文创
“问道”文创课题的同学们来到了都江堰,进行戏剧创造、文化重构和文创产品研发。各小组从不同视角,如:青城山的神话系统与四川文化、白素贞与四川女性形象、青城茶道与道教文化等课题在实地行走的过程中去观察文化细节和要素,提取素材和灵感。生活即学习,实践出真知。
青城山道教宫观建筑特点研究
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随着辅导老师的讲解和引导,造访了青城山著名道教建筑建福宫、上清宫。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行前的文献调查情况,认真严谨地记录青城山道教建筑特点,感悟宗教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建筑细节、部件、纹饰等对道教文化的体现。研学的途中虽道路崎岖坎坷并伴着冰冷的雨滴,却阻挡不了同学们好学的热情,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获颇丰、兴致盎然,对完成课题表示出了充分的信心。
定向越野
定向越野组来到了青龙湖公园开展研学课程。虽然天公不作美,天气下着蒙蒙细雨,但是同学们的热情丝毫不减,跟随教练一起学习基础知识,实地考察并锻炼识图能力,为下午实战考察打下基础。中午简单休息后,同学们到达起点,按顺序领取参赛工具(指北针,地图等)。比赛正式开始,同学们全力以赴,中途体力不支的同学们适当休息,保管好地图,防止迷路。同学们打卡完所有定点后,回归起点,领取成绩卡,总结比赛经验,畅谈研学收获。
都江堰水利工程3D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课题组的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都江堰,穿过堰功道登上伏龙观,在观澜亭里眺望宝瓶口的江水奔涌不息,渡过飞沙堰来到鱼嘴大堤听惊涛拍岸,上安澜索桥感受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在行走的过程中,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画笔记录,用心灵感悟。
拜水都江堰,探寻水文化——让世界了解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探寻水文化”课题的同学们穿过南桥,进入景区,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一一映入眼帘。在讲解员仔细讲解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伟大,并了解了都江堰的奇妙结构。下午,大家利用胶泥等材料制作模型,再现了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复原了那伟大的水利工程,体验了一次真正的历史冒险。
都江堰传奇故事
推开虚掩的铜门,走进诗韵与典雅的小镇,触摸时间,汲取灵感,展开创作。都江堰与青城山的民间故事小组,在微雨之中,漫步石板街,游访老公馆,在以文博与历史为主题的古镇中采风,寻一场故事,造一个美梦。
都江堰的文学世界
“都江堰的文学世界”研究小组前往了安仁古镇进行研学活动。安仁古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全国闻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同学们参观了位于安仁古镇的努力巷、刘氏公馆、安仁剧院、杨孟高公馆等著名景点,并欣赏了当地的非遗油纸伞技艺、竹编技艺,品味了当地的名小吃血旺、盖碗茶,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代表狮子灯、公馆祠等。这些无不都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一路研学下来,我们领略到安仁古镇的风土人情,领略到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安仁。
作家笔下的都江堰
“作家笔下的都江堰”研学小组前往安仁古镇,一下车,古朴典雅的建筑瞬间吸引了师生们。这里的人们生活慢悠悠,宛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走进去后是一排排仿明朝的建筑,不知道有没有哪位作家曾描绘过这样的画面呢?大家穿梭其中,乐此不疲。当地人热情好客,十分健谈,人情也是写作的一大素材,他们与我们聊着当地人文。安仁古镇,景色美,人情美!
桫椤结构与环境适应性调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促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小组来到桫椤峡谷开展研学之旅。
走过蜿蜒的小路和崎岖的山路,来到了桫椤繁盛之地,同学们随即展开认真的观察和样本采集,在近距离接触到桫椤时,同学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桫椤的形态结构和其周围的环境,许多组带回来一些桫椤植物的叶片等结构继续进行研究。
都江堰导览图测量与绘制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天府之源碧水长流。研究课题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宝瓶口、飞沙堰、鱼嘴等的巨大效益和魅力并开始研究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测绘安澜索桥的长度了解安澜索桥的数学之美,通过探究鱼嘴的四六分水功能了解都江堰的几何意义......正值雨季,滂沱的大雨打湿了同学们的裤脚,雨伞下掩盖不了的是对学习研究的热情。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都江堰水利工程及水利建设的应用研究
“都江堰水利工程及水利建设的应用研究”课题参观了世界上没有蓄水大坝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感受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游学过程不仅参观了鱼嘴在、飞沙堰、宝瓶口等,还利用沙盘制作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模型,理解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科学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都江堰青城山景区对联文化研究
树木青翠,空气清新,一草一木,皆为风景。七初学子问水都江堰,听李冰父子的故事,探索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奥妙,在雨亭绘图对对联。所思慕之景,所沉醉之物,所行之事,都成为一道道风景。劝君莫负,允许自己生长,允许自己在这个诗情画意,生机无限的地方,蓦然地绽放与成长。
都江堰青城山景区道教文化研究
烟雨朦胧,草木焕发,山路漫漫亦灿灿,同学们踏着欢快的步伐寻找隐藏在茫茫雾霭中的建福宫、天师洞……体会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道教文化底蕴。在犹如泼墨山水画般的青城山里,同学们进行课题研究,感受到了“事在人为,体悟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的道教文化,学习更坦然地面对挫折,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踏着雨声的节奏,“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课题来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走过南桥,穿过伏龙观,行走在绿荫和雨帘之间。稍作休息,同学们分组对建筑物进行高度测量。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调整测量方法,尽可能减小误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都江堰与美国胡佛水坝历史、结构和用途的比较研究
“都江堰与美国胡佛水坝历史、结构和用途的比较研究”课题前往了都江堰。参观了离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地点。本次的研学出行使同学们明白了都江堰对于成都平原的重要贡献,以及都江堰的各个结构的作用。后面同学们还将与胡佛水坝进行对比研究。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及应用研究
同学们从宝瓶口逆江而上,沿路实地参观了飞沙堰、鱼嘴,安澜索桥、二王庙等。沿路同学们看到古人用于治水的工具竹笼、杩槎,听老师讲解了飞沙堰二八分沙、鱼嘴四六分水,古人用“烧山凿石”的办法开凿宝瓶口等知识。同学们都感叹古人的智慧与神奇,同时也感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尽管天公不作美,沿路一直下着雨,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研学的热情和激情。大家认真参观,仔细聆听讲解,做好记录,制作沙盘,用模型复原了都江堰。
千里岷水自此开,八百天府福泽来
同学们从玉垒山入口进入,由上而下进行参观学习。在秦堰楼上俯瞰整个都江堰,对整个水利工程和岷江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再顺着岷江水流的方向依次参观三大水利工程。行走在古色古香的庙宇中,沿着时光淬炼的台阶拾阶而下,去探寻都江堰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实地调查了解后,同学们出发前的许多疑问一下子茅塞顿开,由衷地感叹古人的智慧。
都江堰天府农耕文明
“天府农耕文明”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踏着春雨,来到了都江堰。同学们在山水氤氲中,看到了都江堰让成都平原从水旱灾害频繁的困苦之地到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看到了修建都江堰时古人所展现的智慧与坚毅,更看到了都江堰助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始终走在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下午,大家来到了新津天府农耕文明博物馆,同学们从故事中感受从古蜀农耕到现代农业的前世今生、脉脉传承,从文物中看见千年农耕历史的温度,看见国之根本的发展与腾飞。
公园城市理念下成都市人工湿地公园功能性价值研究(1)
走在浣花溪公园,背景仿佛是蜀文化的悠远,是一首首诗句,是茅庐与小溪、红墙与竹林。浣花溪水草堂梦,大约也是大隐隐于市的情怀。公园整体建筑风格为古风,“浣花溪”更是可以让人直观的感受到公园与诗词之间有着紧紧的联系,可以吸引诗词爱好者注意,也可以吸引如主播,网红等社交媒体广泛关注。经过采访,同学们对公园的功能价值进行调查,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公园城市理念下成都市人工湿地公园生态性价值研究(2)
成都市人工湿地生态性价值课题主要探讨了浣花溪公园以及活水公园的生态环境。浣花溪的水面面积达到了200亩,为人们带来了一片清凉。湖边的植物和各种动物都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下午,同学们来到了活水公园。了解了海绵型道路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等公园设施对水的净化,调查了公园中不同的植物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返校后,有的小组对采集到的两个公园的水质进行对比,有的小组将两个公园的植物进行对比,有的小组尝试制作水景观模型,还有小组尝试制作最佳生态观景路线,大家将研、学、行相结合,收获满满。
音乐的创新与演绎
由舞蹈团、合唱团、管乐团组成的“音乐的创新与演绎”课题组来到茶山体验采茶文化,参与了采茶制茶,观看了茶艺表演,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采茶不仅是一项实践活动更是对文化的传承。此次采茶研学,同学们丰富了文化素养,提高了艺术水平,展示了自我风采,收获颇丰。
最美的课堂在路上!研学一路走来,学生们作为观察者、探索者、体验者,他们或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好,或折服于精湛的技艺、或敬佩于古人的丰功伟绩、或感悟于传统的优良美德。孩子们的每一声感叹,每一个发现,都赋予知识以情感的色彩和生命的温度。
行之力则知愈进。在后续的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利用外出收集到的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结题答辩和展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行与学的体验中,同学们丰富自己的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遇见更好的自己!
版权所有:M6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技术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